如去滞气,用青皮;勿多服,多则泻人真气。中热则胃中消谷,消谷则虫上下作,肠胃充郭,故胃缓,胃缓则气逆,故唾出。
正如中酒发狂,酒去其人帖然也。其有余于胃,则消谷善饥,溺色黄;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,胃中寒则胀满。
若是「下」字,岂有上呕下利而用十枣汤峻剂攻之之理乎?今有自太阳再传之说,若果传遍六经,厥阴再传太阳,太阳再传阳明,则何不于厥阴未传太阳之前,预针太阳;而必待传阳明,然后针阳明哉!于此可知三阴从无再传太阳之病,但转属阳明耳。
心下有水气,谓干呕而咳也。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,脉微细,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。
阳得阴解者,谓日中得病,今日夜半愈也。下边两解,不必有战汗,是指其脉渐出而言也伤寒,腹满谵语,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
脉不芤,知不发战也;脉不浮,知不汗出也;脉自微,知曾经发汗。细玩诸篇病在太阳,误下,为变不同者,皆因人之藏气不一,各从所入而化,故不同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