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脉迟而利清谷,且不烦不咳,中气大虚,元气已脱,但温不补,何以救逆乎?此汗多亡液,不转属阳明而成痉者。
且加味俱用五分,而附子一枚、薤白三升,何多寡不同若是,不能不致疑于叔和编集之误耳。若不尿腹满加哕,是接耳前后肿来。
口鼻之津液枯涸,故欲漱水、不欲咽者,热在口鼻,未入乎内也。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是日夜半愈。
五行之理,将来者进,已往者退。欲知其人阳气之多寡,即观其厥之微甚。
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。大发其汗,又数大下之,其人亡血,病当恶寒,后乃发热无休止时。
阳明热证应有汗,反无汗,是或吐、或汗、或下亡其津液。不令处,亦见当滋阴之义矣。